中醫艾灸療法是一種傳統的中醫療法

激發經氣的活動,調整人體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

以艾葉製成的各種灸材為治療工具,通過點燃後的熱量,靠近或接觸人體的重要穴位或特定部位,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。

艾灸的原理與功效

艾灸通過溫熱的良性刺激,將艾葉藥物滲透到穴位深處,起到溫經散寒、固本培元、防病治病的作用。

具體來說,艾灸的功效包括:

  1. 溫經散寒,活血通痹:用於治療寒凝血滯、經絡麻痹引起的各種疾病,如風寒濕痹、痛經、經閉、寒疝腹痛等。
  2. 疏風解表,溫中散寒:用於治療外感風寒表症及中焦虛寒嘔吐、腹痛、泄瀉等。
  3. 溫陽補虛,回陽固脫:用於治療脾腎陽虛、元氣暴脫之症,如久泄、久痢、遺尿、遺精、陽痿、早洩、虛脫、休克等。
  4. 補中益氣,升陽舉陷:用於治療氣虛下陷、臟器下垂之症,如胃下垂、腎下垂、子宮脫垂、脫肛以及崩漏日久不愈等。
  5. 消瘀散結,拔毒泄熱:用於治療外科各種瘡瘍初起,以及瘰鬁等症,對於瘡瘍潰久不愈者,有促進癒合、生長肌肉的作用。

此外,艾灸還被認為可以舒緩疼痛、促進血液迴圈、調整體內的能量、改善消化以及調整情緒等。

                            

艾灸的方法

艾灸有多種方法,包括艾柱灸、艾條灸、溫針灸和溫灸器灸等。    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  1. 艾柱灸:可以直接放在皮膚上,或者採用隔薑灸、隔蒜灸、隔鹽灸等方式,即把艾柱放在薑、蒜或鹽上,再放到皮膚上。一般同樣一個穴位做15分鐘,需要更換艾柱。
  2. 艾條灸:相對簡單,把艾條點燃後,選擇需要施術的部位,用艾條進行溫熱治療。艾條灸時,艾條燃燒端應距離皮膚約2~3釐米,以局部有溫熱、舒適感而無灼痛感為宜。
  3. 溫針灸:需要把針刺到特殊部位,一般選擇腧穴,然後在針上加上艾條或艾柱點燃。溫針灸治療對局部起到溫熱作用,且熱力能透過針身傳到體內,起到溫經散寒的作用。由於溫針灸操作複雜,建議在診所進行操作。
  4. 溫灸器灸:把艾絨或艾條放到溫灸器裡,點燃溫灸器後放到施灸的部位進行艾灸。

艾灸的注意事項

  1. 在進行艾灸前,要保持身體清潔,並將皮膚擦乾。同時,要注意手部衛生,避免交叉感染。
  2. 要根據自己的體質和病情選擇適當的穴位和時間,避免過度刺激身體,以免引起不適或損傷。
  3. 艾灸時,要避免過度疲勞和緊張,保持身心放鬆。
  4. 艾灸最好在白天進行。同時,要選擇通風良好的地方進行,以免煙霧過多影響呼吸健康。
  5. 注意火源安全,不要讓火苗接觸到易燃物品或靠近水源,以免發生火災或燙傷事故。
  6. 在艾灸過程中,如果感到燙或痛,應及時將艾條或艾柱遠離皮膚,並調整艾灸的距離和時間。
  7. 灸後要注意保暖,避免風寒侵襲,並適量飲溫水以促進身體新陳代謝。灸後2小時左右再洗澡,以免影響艾灸效果。

 艾灸的禁忌

  • 特殊身體狀態:當患者處於過度勞累、過饑過飽、醉酒、大汗淋漓、脫水、過度緊張時,應避免艾灸。此外,驚厥、抽搐、空腹、過勞、大渴、大驚、大恐、大怒以及極度疲勞等狀態下也不宜進行艾灸。
  • 特殊身體部位:人體的某些部位不適合艾灸,如妊娠婦女的腹部及腰骶部、男性及女性的乳頭、會陰處等。此外,顏面部、關節活動處、大動脈處、心臟部位、靜脈血管、肌腱潛在部位、皮膚肌肉薄的部位、眼球附近等也不適合艾灸。
 

 

  •  患有特殊病症:從中醫辨證的角度來說,某些實熱證及陰虛內熱的患者不適合艾灸,因為艾灸主要借溫熱刺激來治療疾病,可能會加重體內的燥熱。此外,傳染病、高熱、昏迷、抽搐或極度衰竭等患者也不宜施灸。
  • 艾葉過敏者:聞到艾灸氣味後出現嘔吐、憋氣、頭暈、連續打噴嚏、咳嗽等症狀的艾葉過敏者不宜進行艾灸。

 

中醫艾灸療法是一種安全有效的中醫療法,但在使用時需要注意以上事項和禁忌,以確保其療效和安全性。